初三妈妈血泪总结:小学六年的努力凭什么败给你两年的突击?

发布:

admin

分类:

家教动态

时间:

2023-12-01

浏览次数:

1913次

点赞:

69次

初三妈妈血泪总结:小学六年的努力凭什么败给你两年的突击?

 

成绩只是结果,只是表面。要透过成绩优秀看到背后的东西。成绩优秀的背后,实质上是学习态度、方法、习惯优秀。也就是爱学、会学、能学。少数小学成绩优秀升入初中就不那么优秀的情况,基本上是学习方法、思维习惯出了问题。

把孩子教育比做是建楼的过程,我觉得很准确。“小学就是地基工程,这个地基挖得有多大多深,直接决定了盖楼的宽度和高度,是盖个小平房还是摩天大楼,取决于地基怎么样,看你这小学6年怎么做,请万分珍惜这6年的时光。”

还有一部分小学成绩很差,到了初中实现所谓“逆袭”。这种“逆袭”是什么情况呢?比如:小学时班里倒数几名,初中后通过努力升到25-30名(假设一个班50人)。小学成绩太差,即便是“逆袭”,也不会直登山顶,能到半山腰就很不错了。人家6年的努力,凭什么会败给你1、2年的突击?

图片

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优秀家长一路用心的陪伴。现在这个时代,要想杀出一条“血路”,那一定是整个家庭作为一个战斗团队,齐心协力、团结一致的对外作战。光靠孩子孤军奋战,不是不行,而是太难了。什么叫团队作战?不是说家长找点教辅、找点课程给孩子看就行了,而是要拼认知、规划、监督、执行,拼良好的亲子关系,在孩子的关键节点能给上力、引上道。

家庭氛围要和谐稳定。父母情绪稳定,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内耗比较小,家庭能更好发展,孩子可以更轻松成长,不被消耗,也不用消耗大量精力去对抗。另外,家中必须有至少一个人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,比如最新的知识、观念和信息等,要与时俱进。

初二两级分化已经开始,好的越好,差的越差,特别是数学和物理,是拉分大王,不会的是真不会呀。如果孩子在数学这个学科上,不能沉下心学进去,不能仔细读题,不能踏实做题,不能深入思考,不能总结反思,只是指望额外报个辅导班,只是认为“听”才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唯一方式,基本上数学就完蛋了。数学一旦崩塌,其他理科会节节败退!

语文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甚至,语文的核心能力——阅读能力,影响一切学科。也就是说,阅读能力是全科性的能力。语文和数学,是基础中的基础,一定要高度重视、狠抓再狠抓。

语文成绩好的孩子一定是博览群书的孩子,这是最基本的一条,但仅靠这一条肯定不行,随着年级的升高,难度的加大,要继续保持课外阅读(保持文字敏感性),同时还要进行针对性的阅读训练和应试训练。

除此之外,语文成绩好的孩子,基础知识无盲点。不会在基础知识上丢分。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把语文基础知识中的生字词、病句、标点、成语等等全部解决掉,初中古诗文都已背过一轮,文言文从小学就开始了泛读+精读。

图片

 

有哪些不起眼的、微小的,但是每天坚持就能取得显著效果的“学习习惯”呢?

1.先复习,后作业。

小学中低年级,学习内容和任务相对来说简单一些,快速地把当日所学内容回忆、浏览一遍,重在养成习惯。

高年级和初中阶段,就要突出重点难点,整理笔记,特别是概念、定理、公式,一定要再思考一遍、再推导一遍,重在解决问题。 及时复习是巩固输入,课后作业是稳定输出,课外练习是强化输出。

2.打造优势学科。优势学科的必要性,在于可以为初中节约大量时间。

初中的内容并不难,但就是科目多、时间紧,考验的是时间管理和排兵布阵的能力。如果各科都平均分配、雨露均沾。那势必哪一门都学不好。因此,家长要有个清晰的思路小学的时候,根据孩子的特点和优势,打造1-2门的优势学科。

英语是全部学科里面最简单的一门,也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就完全有能力达到高水平的一门。

 

图片

 

3.打造阅读能力。

这个问题也已经讲过很多遍了,要注意的是,把握好阅读习惯的4个关键期

0-6岁: 以“绘本”为主要内容,“亲子共读”为主要形式,帮孩子建立视觉和听觉双通道的阅读刺激+习惯。

6-8岁: 以故事书和百科类图文并茂的书籍为主,从图画向文字过渡,从亲子共读走向独立阅读。

8-15岁: 海量文字阅读。同时,精读+泛读,二八开,通过海量阅读做好通识教育。

小学成绩好,需要在各种细节上卷,这些细节非常花时间。比如标点符号不用错、单位写对等等,如果仅仅就这个目标培养,特别容易养成磨洋工的习惯。

因为只要做的慢、花的时间多,就一定比做的快的人更能注意到这些细节,也更认真。小学作业相对没那么多(一般就两门),考试的时间一般非常充足,很多小学生成绩好,都是考场磨洋工磨出来的。

这种成绩好的背后,意味着拖沓、效率低,等到初中学习科目变多,很多小学磨洋工磨出来的尖子生,一下子很难适应。

在孩子教育上我们经常接触到一个概念:小学阶段重点不是学知识,而是培养学习习惯。

 

添加微信
马上咨询

请家教做家教

在线微信客服咨询